献权舍人书
刘禹锡
禹锡在儿童时已蒙见器,终荷荐宠,始见知名。众之指目,忝阁下门客,惧无以报称。故厚自淬琢,靡遗分阴。乃今道未施于人,所蓄者志;见志之具,匪文谓何?是用颛颛恳恳于其间,思有所寓。非笃好其章句,泥溺于浮华。时态众尚,病未能也,故拙于用誉;直绳朗鉴,乐所趋也,故锐于求益。今谨录近所论撰凡十数篇,蕲端较是非,取关于左右。犹夫矿朴,纳于容范。
尝闻昔宋广平之沈下僚也,苏公味道时为绣衣直指使者,广平投以《梅花赋》,苏盛称之,自是方列于闻人之目。是知英贤卓荦,可外文字,然犹用片言借说于先达之口,借其势而后骧首当时,矧碌碌者,畴能自异?今阁下之名之位,过于苏公之曩日,而鄙生所赋,或巨于《梅花》,则沈泥干霄,悬在指顾间,其词汰而喻僭,诚黩礼也。繄游藩之久,觊尚旧而霁严。禹锡惶悚再拜。
《献权舍人书》是刘禹锡创作的一篇经典干谒文(古代文人向权贵求荐、表志的书信)。其文辞恳切而不失风骨,既表达了对收件人 “权舍人” 的感恩与敬重,又委婉展露了自身的志节与才华,堪称唐代干谒文的典范。要深入理解此文,需结合文体特性、创作背景与文本细节逐层解析。
展开剩余85%一、先明背景:文体与对象、作者境遇
在解析文本前,需先厘清三个核心背景,这是理解文章逻辑的基础:
文体属性:干谒文的 “分寸感”干谒文的核心目的是 “求引荐”,但需避免卑躬屈膝(失风骨)或狂妄自大(触反感)。因此,其写作逻辑通常是:以 “旧谊 / 知遇” 立情感根基→以 “自证努力 / 志节” 展价值→以 “典故类比” 委婉达目的→以 “谦逊惶恐” 收束姿态。刘禹锡此文严格遵循了这一逻辑,却又融入个人特质。 收件人:“权舍人” 是谁?“舍人” 即 “中书舍人”,唐代中枢要职,掌管诏令起草、侍从皇帝,兼具话语权与荐才之权。“权舍人” 具体所指虽无定论,但必是当时身居要职、能影响仕途的权贵,且与刘禹锡有旧交(文中 “在儿童时已蒙见器”“忝阁下门客” 可证)。 作者境遇:仕途坎坷中的 “求伸志”刘禹锡一生仕途跌宕,因参与 “永贞革新” 遭贬谪二十余年,晚年虽遇赦北归,仍长期处于 “道未施于人” 的沉沦状态。这封书信大概率作于他仕途低谷期 —— 他渴望通过权舍人的引荐 “复出”,却不愿以 “乞怜” 姿态求人,故文中始终以 “志” 为核心,而非以 “利” 为目的。二、逐段解析:文本、情感与手法
全文可分为 “感恩立基→自证志节→用典达意→惶恐收尾” 四部分,每部分层层递进,逻辑严密。
(一)开篇:以 “旧谊与感恩” 立根,定谦逊基调
禹锡在儿童时已蒙见器,终荷荐宠,始见知名。众之指目,忝阁下门客,惧无以报称。故厚自淬琢,靡遗分阴。解析:开篇直接以 “旧谊” 切入,用 “儿童时已蒙见器”“荷荐宠”“忝阁下门客” 三个关键信息,迅速建立与权舍人的情感联结:
“蒙见器”(儿时被器重)、“荷荐宠”(承蒙推荐而知名):点明权舍人对自己有 “知遇之恩”,为后文 “求荐” 铺垫 “感恩图报” 的合理性(非无端索取,而是想以 “被用” 来 “报恩”); “忝阁下门客”(愧为您的门客):“忝” 字是谦辞,既承认与对方的从属 / 受恩关系,又显谦逊; “厚自淬琢,靡遗分阴”(刻苦磨砺自己,不浪费片刻光阴):承接 “惧无以报称”,说明自己并未辜负对方的赏识 —— 这是 “自证价值” 的第一步,为后文献文做铺垫。(二)核心:以 “志节与文风” 自证,破 “浮华” 之疑
乃今道未施于人,所蓄者志;见志之具,匪文谓何?是用颛颛恳恳于其间,思有所寓。非笃好其章句,泥溺于浮华。时态众尚,病未能也,故拙于用誉;直绳朗鉴,乐所趋也,故锐于求益。解析: 这是全文的 “立骨” 之段,回应了两个潜在质疑(“你为何献文?”“你的文章是不是迎合时俗的浮华之作?”),并亮出自己的核心追求 ——“志”。
解 “献文之由”:文为 “载志” 之器“道未施于人,所蓄者志;见志之具,匪文谓何?” 是本段的核心论点:自己的政治理想(道)虽未施展,但胸中藏有志向;而承载志向的工具,正是文章。因此,自己 “颛颛恳恳”(恳切专注)于写作,是为了 “寓志”(寄托志向),而非沉迷文字游戏。—— 这就把 “献文” 从 “求名” 提升到 “展志” 的高度,格调立显。 明 “文风之质”:拒浮华,求实效接着主动回应 “时俗之疑”: “非笃好其章句,泥溺于浮华”:直接否定 “沉迷浮华文风” 的可能; “时态众尚,病未能也,故拙于用誉”:说 “迎合时俗潮流,我做不到,所以不擅长博取虚名”—— 暗讽时人以浮华求誉的风气,反衬自己的清醒; “直绳朗鉴,乐所趋也,故锐于求益”:说 “我追求的是‘直如绳墨、明如明镜’的真知,乐于向人求教,所以迫切希望得到指正”—— 既显自己的志节(重实、重真),又为后文 “录文求评” 埋下伏笔。(三)关键:以 “典故类比” 达意,婉述 “求荐” 之心
今谨录近所论撰凡十数篇,蕲端较是非,取关于左右。犹夫矿朴,纳于容范。尝闻昔宋广平之沈下僚也,苏公味道时为绣衣直指使者,广平投以《梅花赋》,苏盛称之,自是方列于闻人之目。是知英贤卓荦,可外文字,然犹用片言借说于先达之口,借其势而后骧首当时,矧碌碌者,畴能自异?今阁下之名之位,过于苏公之曩日,而鄙生所赋,或巨于《梅花》,则沈泥干霄,悬在指顾间,其词汰而喻僭,诚黩礼也。解析: 这是全文的 “目的段”,也是最见写作技巧的部分 —— 用典故替代直白求荐,既达目的又保风骨。
献文的 “谦辞包装”:以 “求评” 代 “求赏”先明确行动:“录近所论撰十数篇”(献上近期文章),但理由却是 “蕲端较是非”(希望您评判对错),并以 “矿朴”(未雕琢的矿石)自比 —— 将自己的文章比作待打磨的原料,既显谦虚(承认需指点),又暗示 “有潜力”(矿石含金玉),比直接 “求赏识” 高明得多。 核心典故:宋璟投赋于苏味道这是全文的 “论证核心”,刘禹锡用 “宋璟 - 苏味道” 的典故做三层类比,委婉传递 “求引荐” 的诉求: 典故本身:宋璟(宋广平,唐代名相)早年沉沦下位(沈下僚),向时任 “绣衣直指使者” 的苏味道献《梅花赋》,因苏的盛赞而知名。 第一层类比:“英贤尚需先达荐,何况我碌碌者”先说 “英贤卓荦(杰出)尚且需借先达之口传名”,再反问 “我这样平庸的人,怎能自显?”—— 降低姿态,合理化 “求荐” 的必要性。 第二层类比:“您比苏味道更尊贵,我的文或胜《梅花赋》”抬高对方:“阁下之名位,过于苏公曩日”;暗示自身价值:“鄙生所赋,或巨于《梅花》”—— 既让对方受用,又暗示 “荐我不亏”,分寸感拉满。 第三层类比:“我之升沉,全在您一念间”“沈泥干霄(从泥沼到云霄),悬在指顾间”—— 直接点出 “求荐” 的核心诉求(希望您助我脱离沉沦、实现抱负),但用 “沈泥”“干霄” 的比喻替代直白的 “求官”,且立刻以 “其词汰而喻僭,诚黩礼也”(言辞冗余、比喻越礼,实在亵渎礼仪)自我检讨,避免了狂妄。(四)收尾:以 “旧谊求恩” 缓和,收惶恐姿态
繄游藩之久,觊尚旧而霁严。禹锡惶悚再拜。解析: 结尾回归情感,以 “旧谊” 求宽容,以 “惶恐” 收束全文:
“繄游藩之久”(我做您门客 / 受您恩惠已久):重提旧情,为前文 “比喻越礼” 求谅解; “觊尚旧而霁严”(希望您念及旧情,放宽威严):进一步软化姿态,显卑微而诚恳; “惶悚再拜”:标准的书信收尾谦辞,“惶悚”(惶恐不安)二字,彻底打消 “狂妄” 的可能,符合干谒文的礼仪规范。发布于:河南省垒富优配-配资公司-证券配资门户-低息股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