做财务分析的朋友,估计都遇过这仨难题:不知道选啥关键指标,拆指标拆得一团乱,拆完还没啥有效结论。
我之前跟一个中小企业的财务聊,他季度汇报时就光列营收、成本、利润这些数,老板问利润为啥降,他半天说不出是成本太高还是资产周转慢,急得直挠头。
其实解决这事儿有个经典工具,杜邦分析模型,今天咱就掰开揉碎了说,从它咋构建到咋落地到业务里,全给你讲明白。
想搞懂杜邦分析,得先抓住一个核心指标:ROE,也就是净资产收益率,这数就是企业用股东的钱能赚多少,肯定是越高越好。
巴菲特之前就公开说过,长期拿着ROE常年超15%的公司,大概率能赚着钱,我之前查过Wind的数据,2023年A股里能达到这标准的公司才不到两成,像茅台2023年ROE差不多31%,长江电力也有16%,都是实打实的优质企业。
但光看ROE高还不行,得拆开来琢磨,企业赚钱不光靠股东的钱,还可能借钱经营,借太多钱容易出问题,投资人的钱也可能打水漂,所以第一次拆解就很关键:ROE=ROA(资产收益率)×权益乘数。
这么一拆,就能分清企业的经营能力和财务风控能力了,之前有个上市房企,2022年权益乘数都到8.5了,比行业平均的4.2高了一倍还多,虽然短期把ROE拉到12%,但后来还不上钱,转年ROE就变负的了。
这就说明,权益乘数太高,财务风险就藏不住了,不能光盯着ROE的数字看,拆完ROE,接着得拆ROA。
企业经营能力,其实就看俩事儿:盈利能力和周转能力,盈利能力好理解,就是收入里的利润率,要是利润率太低,这生意确实不好做。
周转能力呢,说白了就是东西卖得快不快,比如A商品一件赚500块,但一年就卖1件;B商品一件赚5块,一年能卖1000件,换谁都会选B,这就是咱常说的“薄利多销”。
所以ROA又能拆成净利润率×资产周转率,这么一拆,企业的经营思路就明了了:要么薄利多销,要么厚利慢销。
沃尔玛就是典型的薄利多销,2023年净利润率才2.5%左右,但资产周转率能到2.8次,靠高频次销售赚钱;茅台就不一样,净利润率能到52%,但资产周转率才0.3次,靠高单价、高毛利走厚利慢销的路子。
两种思路没好坏,关键是得符合企业自身的业务逻辑,要是想再细究,还能做第三次拆解,净利润是收入减成本、减费用、减税后的数,总资产又包括固定资产、库存、应收账款这些。
拆到这一步,钱咋赚的、资产咋用的,就全清楚了,比如收入主要靠销售部,他们得用渠道费用推新品、开新店;库存得靠商品部,引进好卖的、淘汰不好卖的;促销就得靠市场部,花营销费用做推广提销量。
更重要的是,这么拆还能发现一些容易被忽略的关系,比如应收账款,看着是财务的事,其实主要是销售的责任,销售不跟客户催款,财务再急也没用。
还有营销费用,得跟现金挂钩看,不少公司就是烧钱做推广,最后把自己烧垮了,研发费用也得跟新品收入绑着看,不然花了钱搞研发,产品没人买,那就是白扔钱。
拆完指标咋落地?部门责任得绑牢,杜邦分析最实用的地方,就是能把指标跟部门责任绑上,不然指标就是个空数。
我认识个连锁零售的朋友,他们之前拆完发现应收账款逾期率特别高,都12%了,本来以为是财务没管好,后来才发现,是销售没跟客户催款,财务光盯着报表也没用。
后来公司调整了规则,让销售跟着负责回款,才三个月,逾期率就降到5%了,你看,指标有人管,才能真的驱动业务。
当然,杜邦分析也不是万能的,它用的都是财务指标,更新速度慢,一般按月或者按季度更,没法跟上那些灵活多变的业务。
比如有个短电商平台,2023年一季度业务涨得挺猛,差不多翻了一半,但季度财务数据才显示库存周转慢了,等发现是新品备多了,都过去一个月了,想调都来不及。
不过这也没关系,咱们可以学杜邦分析的思路,自己搞个“小杜邦模型”适配业务,不同业务场景,模型也不一样。
比如实体店,就得围着“门店”拆收入,收入能拆成门店数量×单店收入,单店收入又能拆成客流×客单价×成交率。
客流不行,就是渠道部的事,得琢磨选址,客单价有问题,就是商品部和市场部的事,得搞搞促销、优化产品;成交率就得靠店长,盯着门头陈列、员工服务。
苏宁易购2023年就这么调的,把核心商圈的低效门店挪到社区,渠道部盯着客流,一下就涨了15%;市场部搞满减和捆绑销售,客单价也上去了,单店收入直接多了两成多。
效果很明显,比光看财务报表管用多了,要是电商公司,就得围着“流量”拆,用户有的是自然登录的,有的是站外投放来的,先把流量来源分清。
收入拆成流量×转化率×客单价,站外流量不行,推广部就得想办法,优化投放内容;站内活跃不行,运营部就得做活动,促使用户互动;转化率不行,商品部就得调整产品搭配,搞点限时活动。
我知道个淘宝服饰店,之前站外投放花了不少钱,但转化率才2%,推广部后来把硬广改成穿搭教程,看着不像广告,用户愿意点,转化率一下就到5%了,整体收入也涨了不少。
这就是找对了拆解方向,再针对性解决问题,业务不同模型不同,别生搬硬套其实不管是实体店还是电商,甚至是混合渠道的企业,核心都是先找自己的关键指标,再按业务逻辑拆,最后把责任分到具体部门。
本来想是不是所有企业都能用一个模板,后来发现不行,得根据自己的业务来,比如农夫山泉,线下靠商超、便利店,就按“门店客流-客单价”拆,渠道部负责门店覆盖;线上靠天猫、京东旗舰店,就按“流量来源-转化率”拆,运营部负责站内活动。
2023年他们线下新增了10万个社区便利店,线上优化了拼团活动,整体收入涨了18%,这就是适配业务的好处。
总的来说,杜邦分析不是让你背一堆指标,而是学它的逻辑:先抓核心指标,再按业务拆,最后把责任落地到部门。
就算财务指标有滞后,你也能照着这思路搞个小模型,做财务分析的朋友,与其在一堆数据里绕圈,不如试试这办法,从看懂数字到能用数字驱动业务,这才是真的把工具用透了。
垒富优配-配资公司-证券配资门户-低息股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